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,77岁的老克林顿站在台上给哈里斯站台,突然被一个抗议者当场“逼宫”了。
这个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声音都在发抖,冲着台上喊:“加沙的孩子不是哈马斯的炮灰!”全场一下子就安静了,那种尴尬你能想象吗?
更没想到的是,克林顿沉默了几秒钟,居然说:“你说得对,我部分同意。”
我的天,这话从一个美国前总统嘴里说出来,简直是要上头条的节奏啊!
不过更绝的还在后头。克林顿紧接着反问了一句:“问题是,现在以色列的掌舵人,他们心里还有‘和平’这两个字吗?”
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,“咔哒”一声把尘封了24年的记忆给打开了。
当年那场“地下魔方”的疯狂赌局
时间回到2000年,还是这个克林顿,在白宫对着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,几乎是吼出来的:“你要是敢拒绝这份协议,就是在亲手把巴勒斯坦往死路上送!”
现在想起来,那句话简直就是预言啊。
2000年7月,戴维营。那会儿空调开得老大,冷得人直打哆嗦,可克林顿的衬衫后背还是湿了一大片。为啥?因为他刚抛出了一个在国际关系史上都称得上“脑洞大开”的方案。
把耶路撒冷的圣殿山,像切千层蛋糕一样分成三层!
你想想那画面:
最上面(清真寺所在的地方):主权归巴勒斯坦
地面往下半米:划给联合国管着
再往深处(犹太圣迹区):主权归以色列
克林顿的智囊团把这个点子叫做“地底魔方”,连搞海洋法的专家都直呼“这脑洞真够大的”。毕竟英法海底隧道早就玩过类似的操作了。
想象一下:穆斯林在金光闪闪的圆顶清真寺里祈祷,而就在他们脚底下几米深的地方,犹太教徒可能正在抚摸着哭墙隧道里三千年前的古老石块。
这创意,说实话,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挺天马行空的。
当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已经咬着牙答应让出约旦河西岸94%的地盘,连东耶路撒冷都准备切一块出去。克林顿紧紧盯着阿拉法特:“签了它!明年这时候,各国元首就该去你的总统府道贺了!”
结果呢?阿拉法特摇着头拒绝了。
他的理由很简单:圣殿山是伊斯兰世界排名第三的圣地,政治利益可以讨价还价,可信仰的神圣之地,一寸都不能让!
仅仅七个星期后,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了。枪声和石块,彻底取代了谈判桌上沙沙的写字声。
一语成谶的“毁灭预言”
24年过去了,当2024年的克林顿在台上无奈地说“哈里斯现在也没拿出具体的和平方案”时,加沙地带的惨状,比他当年预言的“毁灭”还要触目惊心。
现在的情况有多糟?我给你报几个数:
超过八成的老百姓,吃饭全靠国际救援粮吊着命。
医疗系统在长期封锁下早就垮了架子,想看个病都难如登天。
再看看约旦河西岸,以色列人建的定居点就像一把把楔子,硬生生把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给割得支离破碎。
更要命的是政治舞台上的乾坤大挪移。当年被克林顿指着鼻子骂“就想着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”的哈马斯,现在反而因为以色列极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,赢得了更多巴勒斯坦人的心。
甚至有以色列政客得意洋洋地承认:“哈马斯掌权?我们巴不得!有他们在,’两国方案’这出戏就彻底唱完了!”
你说这是不是够讽刺的?
克林顿当年的警告,现在成了扎在他心头的刺。“去年十月以来,多少个夜晚我睁眼到天亮。”他在宾州的那次演讲中这样叹息。
当年怒斥阿拉法特时,他恐怕也没想到,这条“毁灭之路”会走得如此血腥:巴勒斯坦人实际掌控的地盘,萎缩到只剩2500平方公里,比特朗普当年画的“缩水版”巴勒斯坦国蓝图,还小了三分之一!
谁在给和平的棺材钉钉子?
时间快进到2025年,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坐一块儿聊天时,提到“两国方案”已经是这种调调:“这玩意儿还行得通吗?我看悬。”
这种态度的背后,是三个冷冰冰的现实:
第一,美国说话不灵了。 自家在俄乌泥潭里陷得正深,哪还有克林顿时代那种“老子说了算”的底气?
第二,定居点像癌细胞一样扩散。 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者,24年里像野草一样疯长,人数翻了三倍多,80多万人牢牢钉在了争议土地上。
第三,战略捆绑成了死结。 美国在中东越来越使不上劲,就越得死死抱住以色列这艘“永不沉没的航母”不撒手。
当年参加过谈判的巴方代表艾拉卡特曾哀叹:“我们错过了一班车。”
可他万万没想到,下一班车压根就没安排!
克林顿一下台,以色列的“推土机”沙龙就上了台,哐哐开建隔离墙,一口气就把克林顿方案里留给巴勒斯坦人的土地,硬生生圈走了2170平方公里。这简直是在和平的伤口上又狠狠剜了一刀。
那个耐人寻味的细节
2024年抗议现场有个细节挺有意思。
当抗议者高喊“停止军援以色列”时,克林顿突然接了句:“在这一点上,咱俩站一块儿:暴力从来解不开死结。”
这句话,像是不小心泄露了美国精英圈子里一种悄悄变化的想法。
想想看,一个美国前总统,在公开场合跟反对军援以色列的抗议者“站一块儿”,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儿。
是不是美国的对以政策真的在发生微妙的变化?还是说克林顿只是一时情绪化的表达?
这个问题,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。
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困境
回过头来看,阿拉法特当年的选择到底对不对?
支持他的人说,信仰的底线不能妥协,再好的政治利益也换不来精神家园的一寸土地。
批评他的人说,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,错失了这次历史机遇,才导致了今天的惨状。
说实话,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标准答案。
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:24年来,巴以双方都在为当年的选择付出代价。
巴勒斯坦人失去了更多的土地和自由,以色列人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全和和平。
最可悲的是,新一代的巴以年轻人,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仇恨和对立中,他们甚至不知道和平是什么样子。
和平还有戏吗?
说到这儿,你可能会问:和平还有希望吗?
坦白说,现在的局面确实不乐观。
定居点越建越多,哈马斯越来越激进,美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弱,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无能为力。
克林顿的“地底魔方”方案,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天真的幻想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和转机。
谁能想到,当年的死敌德国和法国,现在能成为欧盟的核心?谁能想到,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会和平结束?
也许,巴以冲突的解决,也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历史时机和政治人物的出现。
你觉得呢?阿拉法特当年的选择对不对?克林顿的预言是不是太悲观了?巴以和平还有可能实现吗?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困扰了世界几十年的难题。
睿迎网-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-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-手机股票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